异地纠纷陷僵局,调解止损终和解

发布时间:2025-01-12

2022年4月,某装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装饰公司”)与某水利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项目部(以下简称“项目部”)签订了一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根据合同条款,装饰公司将负责项目部所承包工程的门窗安装工作,合同暂定总价为人民币2,674,343.9元,并规定装饰公司需向项目部支付合同金额5%的履约保证金,即133,718元。合同生效后,装饰公司依照约定缴纳了履约保证金,并顺利完成了门窗安装工程。经过双方确认,最终确定的工程量对应款项为2,483,264.65元。然而,截至2024年12月初,仍有部分工程款448,264.65元以及履约保证金133,718元未得到支付。


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装饰公司在2024年12月1日向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将此案委派至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进行诉前调解

调解情况:


接到案件后,调解中心指派了经验丰富的律师调解员李嘉斌作为本案的调解员。面对异地当事人、线上沟通不便、证据材料不完整等多重挑战,调解员没有选择回避困难,而是积极应对。他首先展开了详尽的调查,与双方代表及律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逐一核实事实细节,确保对案件情况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由于工程周期较长且涉及人员众多,加之关键金额的证据材料存在欠缺,调解工作面临较大难度。但是,调解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调解技巧,持续与双方保持密切沟通,耐心倾听各方意见,细致审查现有证据,努力寻找共同点。在双方当事人的共同努力下,对于打印资料费、鉴定费、永久性扣除费用及损耗费用等应扣除款项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

经过一系列的谈判斡旋,调解员成功地帮助双方就剩余欠付工程款的具体数额达成了共识,并妥善解决了关于分期付款时间安排上的分歧,最终促成了双方签署调解协议。

案例评析:

本案例集中体现了商事调解在处理复杂商业争端时的优势。调解员在面对异地调解的空间障碍、线上沟通的技术难题以及证据不足的专业挑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职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巧妙地利用了双方现存的合作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引导当事人积极配合,主动梳理证据链,协商费用扣除明细,从而实现了矛盾的有效化解。

这起调解案例的成功,不仅使装饰公司能够及时回收被拖欠的款项,减轻了资金压力,也使得项目部得以合理分摊相关费用,避免了因法律诉讼带来的高额成本和潜在声誉风险等不确定风险,促进了双方未来的合作可能性,同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商事调解范例,彰显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性。

受托守正 · 允中促和

服务功能强大、市场认可度高的一流的商事调解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