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借款引纷争,温情调解筑和谐
发布时间:2025-01-12基本案情:
2019年12月20日,张某某向马某某提出借款请求,马某某出于对邻居的信任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将夫妻共同存款中的50,000元现金交付给对方。双方当时约定借款期限为一年,年息为2,400元。之后,考虑到实际情况,双方协商一致将利息调整为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然而,在借款期限届满后,尽管马某某多次催促,张某某均以经济困难为由推迟还款时间。不幸的是,2024年9月5日,马某某因病去世,留下其法定继承人——妻子王某、儿子马某。直至今日,张某某一直拒还借款,马某某家属(以下简称“原告”)多次催讨无果,将张某某(以下简称“被告”)诉至灞桥区人民法院,法院将此案委派至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
调解情况:
调解中心接手后,对接了经验丰富的律师调解员马超负责此案。调解当天,所有相关方均按时到场,展现出解决问题的诚意和意愿。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注意到原告方意图明确,即希望被告能给出一个具体的还款计划;而被告方面则显得较为激动,似乎有诸多不满和委屈想要表达。由于被告与已故的马某某之间的借贷行为发生时的具体细节,原告可能并不完全了解,导致了信息上的不对称,增加了双方沟通的难度。意识到这一点后,调解员迅速采取行动,在安抚被告情绪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对话,确保讨论集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通过耐心倾听双方意见,并适时提供专业建议,调解员帮助双方找到了共同点,并最终达成了共识。原告同意接受被告提出的分期付款方案,以此作为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签署正式调解协议书的过程中,被告一度表现出犹豫,不愿签字。此时,调解员再次发挥重要作用,他详细解释了文件内容及其法律效力,消除了被告的疑虑,使得调解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案例评析:
此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不仅反映了民间借贷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也体现了在处理涉及继承权的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复杂性。首先,当借款人去世后,债权并不会随之消失,而是依法转移到其合法继承人名下。因此,即便原债权人不在世,继承人仍有权追讨债务。其次,调解过程显示出良好沟通的重要性。即使存在情感冲突或信息差,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交流方式,就有可能化解矛盾,达成满意的解决方案。
此外,本案例还强调了调解员角色的关键作用。优秀的调解员不仅仅是争议解决者,更应具备同理心,能够在紧张的局面中保持冷静,用适当的方法拉近当事人之间的距离,促进理解与合作。正如本案中所见,调解员的介入有效避免了对抗性的诉讼程序,使双方能够在相对和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促进了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