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止争彰法理,商事和合启新章
发布时间:2025-04-28基本案情:
2025年3月,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收到雁塔法院委派的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告)原告向某贸易有限公司(被告)因买卖合同纠纷诉至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被告供应价值619,000元的阻尼器,被告已签收全部货物,但因业主方拖延工程款导致其无力支付剩余283,000元货款。双方对欠款金额无异议,但被告多次催告后仍未履约,原告无奈诉至雁塔区人民法院。
调解情况:
接手案件后,调解中心迅速启动“专业领域精准匹配”机制,指派具有多年法律实务经验的殷瑞律师调解员负责该案。调解初期,调解员采用“法律框架搭建+商业逻辑引导”双轨工作法。一方面着手争议焦点梳理·明确被告资金困境的客观事实与原舌合同权益保护的核心诉求,通过可视化图表展示合同履行,帮助双方理性认知争议本质;另一方面展开法律释明引导:援引《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合同履行原则)、第五百七十七条(违约责任)等条款,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合同编司法解释,分析逾期付款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经三轮“背对背磋商+面对面谈判”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剩余28.3万元货款分两期支付(2025年6月30日前支付15万元:2025年12月31日前支付13.3万元),后双方根据达成的协议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巩固调解成果,强化履约保障。
案例评析:
1. 调解员深谙规则刚性与商业柔性的平衡,既通过法律释明明确违约边界(如告知被告若再次逾期将面临的强制执行风险)又尊重商业活动中资金周转的客观规律,允许会理期限的售冬履行密限期:同时。、该安在化解个案纠纷的同时,通过价值共创锁定未来合作,实现“解决一个案件、稳固一条产业链”的社会效果。
2. 原告基于长期的合作关系、确定性的分期收款安排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用背书效应,主动放弃约1.2万元逾期利息主张,以换取履约保障,凸显商事调解“以和为贵”的商业智慧。
3. 商事调解以高效、柔性方式解决纠纷,避免几长诉讼程序,降低企业诉累,同时修复合作关系,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调解员专业能力与当事人合作意愿的有机结合,为同类案件提供了“法律+商业”双维化解的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