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为据定纷争,多元解纷提质效
发布时间:2025-05-12基本案情:
2025年4月,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接到由未央法院委派的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件。2023年11月23日,某石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陕西某石油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就注水井修井技术服务项目事宜达成合意,并签订《注水井修井技术服务》合同一份。合同约定原告提供注水井修井工艺及工具技术服务,原告共计给被告干两口井,共计108338.01元。2023年11月14日,原告已按约履行完毕2口井的全部技术服务义务并竣工完毕,被告却未及时足额支付服务费。截至起诉之日,被告仍未向原告支付该部分服务费,后原告多次催要,被告均置之不理。原告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遂向未央法院提起诉讼。
调解情况:
中心接手该案件后,迅速指派了擅长服务合同纠纷领域的律师调解员张慧超进行调解。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均在外地,调解中心决定采用线上视频调解方式。调解伊始,双方情绪较为对立,原告对被告长期拖欠服务费且态度消极表示强烈不满,被告则强调当前资金周转困难。调解员凭借专业的调解技巧,通过耐心倾听和适当引导,逐步缓解了紧张氛围。
随着调解的深入,调解员准确把握时机,向双方详细解读了《民法典》关于合同履行的相关规定,使被告清醒认识到,继续拖欠款项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同时也让原告理解到,给予适当宽限期可能更有利于款项的实际回收。在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就付款方案进行了多轮磋商。被告最初提出分期付款请求,希望能在六个月内逐步清偿;原告则坚持要求一次性付清,但表示可以考虑减免部分利息。
最终,在调解员的专业引导下,双方达成一致:被告承诺在调解协议签订后十五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付清全部服务费108338.01元;作为对等让步,原告同意放弃大部分利息主张。调解结束时,双方都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案例评析:
本案的成功调解,折射出商事调解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调解员在过程中无形中运用了“风险—收益”评估模型,通过量化分析被告的偿付能力、原告的让步空间,最终得出最优解。这种“算法思维”若能进一步提炼为可复制的调解评估工具,将有助于提升类案调解的效率和成功率。此外,线上调解的标准化流程(如电子签约、线上存证等)也可在本案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推动商事调解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本案虽是一起普通的服务合同纠纷,但其调解过程却展现了现代商事调解的创新潜力。线上技术的运用、利益衡平的策略、法律与商业逻辑的结合,使得纠纷得以高效化解,同时兼顾了双方的长远利益。未来,随着商事调解机制的不断完善,其必将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