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僵持难推进,二次调解巧化解
发布时间:2025-08-18基本案情:
2025年7月,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接到灞桥法院委派的一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2020年,陕西某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西安某建工有限责任公司、西安某建工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被告一”“被告二”)签订《陕西省建设工程人工地基检测合同》,明确了各方的权利义务及相应法律责任。合同签订后,原告自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进场施工,并于2023年2月提交结算资料。然而直至2025年,二被告始终未能按约支付工程检测费用。原告多次催要无果,遂向灞桥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判令二被告履行付款义务。
调解情况:
中心接到案件后,指派了擅长该领域的律师调解员蒋丽花进行调解。原本预期各方仅需签署协议即可,但调解中调解员发现原、被告之间存在一定信息差:原告称已与被告一协商一致,而被告二因对接人员近期离职,对相关方案并不知情,需要重新上会讨论。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原告对被告二的不满,进而影响调解进程。对此,调解员充分发挥专业与控场能力,耐心劝导原告理解企业内部流程,同时敦促被告二积极沟通、尽快落实。
然而,在后续调解秘书跟进中,三方方案迟迟未统一,原告调解意愿逐渐降低。为避免因企业内部汇报时间过长而导致案件僵局,调解秘书主动联系三方,再次安排二次调解。在二次调解中,调解员通过清晰梳理合同关系和履约事实,逐步缩小分歧,推动双方在付款时间及金额上达成共识。
最终,三方顺利签署调解协议,约定如下:二被告于2025年8月前向原告付清所欠工程款,若二被告未能按期足额支付,原告有权就余款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至此,本案调解圆满成功。
案例评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建设工程检测合同纠纷,争议焦点在于工程价款长期未支付。此类案件中,工程单位多为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内部审批、资金拨付流程复杂,往往导致回款周期延长,容易引发诉讼。若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导致项目停滞,还会加剧上下游企业的矛盾。
本案的成功调解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一方面提醒施工、检测单位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保存完整证据,以便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也提示建设单位应诚信履约,避免因拖延付款导致诉累与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