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调解院在港成立丨东方嘉木舒枝展叶,全球商脉共促“和合”

发布时间:2025-06-03


陕西这项举措,全国领先,正在走向世界


“国际调解院的诞生,是我们今天共同种下的一棵幼苗。要真正发展壮大,需要国际社会的关心支持。”5月30日,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在中国香港举行,32个国家的代表签署公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签署仪式。来自亚洲、非洲、拉美和欧洲85个国家和近20个国际组织的高级别代表约400人出席。

当外交部长王毅在国际调解院发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东方强音;当司法部领导调研陕西商事调解组织——这两幕场景,勾勒出同一时代的坐标:中国正以法治实践为沃土,让源自“和合”文化的商事调解这株东方嘉木,根植于国内纠纷的解决中,生长于国际规则的塑造里,舒展出连通五洲的蓬勃新枝。

如今在丝路起点,陕西的商事调解走在前列,探索出一条“以和为贵”的新路径。在陕西商事调解组织的体系中,陕西正和调解中心正在化解一桩桩纷争,如同这树上新结的累累硕果,其生发出的宝贵经验正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汇入中国推动构建全球争端解决新生态的江河之中。
此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生机盎然的“和合之林”,探寻其根植本土、荫蔽天下的生长密码。


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国历史的调解智慧


“癸酉日,姜姓与姬姓争田,族长令以沟为界,各植桑十株。”2018年,宝鸡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骨片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段甲骨文,上面记载了一段族长调解纠纷的故事,这片3200年前的骨片,被认为是华夏较早的调解记录。



《解放日报》于1944年10月9日刊登了古元木刻画的《马锡五同志调解诉讼》一图


1943年,法官马锡五审理“刘巧儿婚姻案”时,穿着布鞋走遍陇东高原,将传统调解与司法结合,创立了“深入群众,调解为主”的审判模式,在田间地头化解纠纷。如今,那双沾满黄土的布鞋就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鞋底纹路已被千万次凝视磨得发亮。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周礼文化、关学思想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这片黄土地里的调解基因,为现代调解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支撑,其中蕴含的“和合”理念,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闪耀着绚烂的星光。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在法律框架下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调解的本质,让利益对抗者看见共同生长的可能。


时代风向:商业纠纷的“最优解”



“原本以为这场纠纷会让我们和医院彻底闹僵,没想到不仅追回了货款,还保住了合作关系,这才是真正的和气生财!” 近日,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莲湖法院工作站内,西安某医药公司负责人为调解员送来了绣有“专业服务 高效调解”的锦旗。


2023年初,西安两家医药公司因咸阳市某医疗集团下属医院拖欠货款,先后向莲湖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莲湖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诉调衔接”机制优势,将两起案件委派至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最终,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医院承诺于2025年2月28日前一次性付清两笔欠款共计500余万元。


“调解不是评判对错,而是搭建沟通桥梁。许多纠纷若能通过法院委派的前端介入,既能减少司法资源消耗,又能维护企业合作根基。”中心调解员总结道。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沃土,近年来中国的商事调解机制不断完善,“以调促和”的理念正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与西方“零和博弈”的诉讼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商事调解则是更加强调“关系修复”。
当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陕西作为内陆开放新高地加速崛起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活动日益频繁,高效、灵活、维护关系的商事调解需求激增,中国商事调解正经历着从“东方经验”向“全球方案”的深刻嬗变。

在国内,以《仲裁法》修订为契机,调解的制度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加速提升,陕西等省份率先部署,积极搭建平台、培育标杆,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等基层实践如星火燎原,纠纷化解成功率达59%;在海外,中国深度参与构建国际调解院等全球治理新平台,推动“以和济商”的东方智慧成为化解国际商事纠纷的通用语言。这棵“和合之树”,正以其坚韧根系与繁茂枝叶,疏通全球商脉,重塑争端解决的世界版图。



巧破困局:从“掰手腕”到“搭桥梁”


“报告就像‘风险透视镜’,让我们冷静下来算清了‘法律账’。”最终,原告在4日内撤回起诉,一场标的额240余万元、横跨10年的复杂纠纷在诉前阶段实质化解。

“中立评估不是‘判输赢’,而是帮当事人在法律框架下找到最优解。”中心调解员介绍,2024年通过该机制处理的复杂商事纠纷中,90%的当事人基于评估建议达成和解。


多赢新枝:着力打造试验田、示范窗


“B公司因疫情拒付尾款,A企业坚持索赔违约金。如果通过诉讼解决,至少要18个月,我们通过引导双方聚焦共同利益,仅经21天3轮会谈之后,双方就握手言和。”在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律师调解员的推动下,一场涉及建筑工程行业的精密设备货款纠纷,最终以B公司支付一次性95%货款,A公司免除违约金,并续签千万订单的结果,画上了圆满句号。

“以和促商,以义谋利”这句千年前的中国古语阐释着东方大国的儒商之道,如今在中国商事调解的理念中,这一“和合”文化有了更清晰的现代表达。

“调解不是掰手腕,而是搭桥梁。”调解员感慨道:“后来B公司还推荐了3家合作伙伴,这就是‘和合’创造的共生价值。”




“这并不是个案。”中心理事长张萌表示,“去年我们受理商事纠纷800余件,标的额超5亿元,调解成功率达59%,平均周期比诉讼缩短近70%。涵盖交通运输、能源设备供应、跨境电商等多个新兴领域。”

在‘一带一路’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纠纷类型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陕西正和探索出的高效化解跨境商事纠纷的‘和合’路径,不仅必要,更显可贵,为陕西乃至全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护航。在近期举办的香港法律服务论坛上,司法部部长贺荣指出,陕西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向西开放的前沿,香 港在法律服务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希望陕港法律服务界把握发展机遇、密切沟通协作,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共赢发展,更好融入国家“走出去”战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法治服务。

这些亮眼的成果与宝贵的发展机遇,得益于陕西将发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尤其是商事调解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汪世荣指出,“陕西省商事调解试点工作的快速落地实践,是国家顶层设计在省级层面的生动回响,是中国为‘和合之树’培土固根的关键一步。”

如今,在这份法治活水的浇灌下,陕西正和调解中心正不断汲取养分,在“一带一路”的贸易浪潮中奋力扎根。

在陕西正和,570名兼职调解员覆盖中、英、日等多语种,熟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法律文化和商业惯例;中心设立了“一带一路”跨境贸易、知识产权、国际物流等多个专业调解领域,精准对接核心贸易领域痛点;紧跟科技革新浪潮,正在逐步开发“虚假调解智能识别系统”,尤其强化对沿线国家案例和规则的学习。上线后会同人工筛查和大数据智评形成分析报告,为未来自受理案件做司法确认奠定基础。

伴随“钢铁驼队”的汽笛声和陕西自贸区的蓬勃发展,跨境商事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已成为营商环境的刚需。


“我们就像树干上的韧皮部,把国家法治养分、省级政策支持输送给企业。”张萌这样形象比喻,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陕西省司法厅的有力指导给予陕西正和不断探索的勇气,“我们将持续深耕,致力于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商事调解国际化、专业化发展的‘试验田’和‘示范窗’,为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贡献‘和合’力量。”



织密网络:东方嘉木在全球亭亭如盖


2021年,深圳某科技公司与韩国合作伙伴的专利许可纠纷经调解达成协议后衔接仲裁裁决,依托《纽约公约》,在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获得执行令。
2022年,一家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商与欧洲某汽车零部件公司因专利许可费争议陷入僵局,对方威胁要在欧洲发起诉讼。经过某商事调解中心的耐心斡旋,历时4个月达成协议,中方支付合理许可费,欧方承诺提供技术支持,避免了一场可能持续数年的国际诉讼。
2023年,在非洲某公路项目中,中国承包商与当地分包商因工程质量认定差异拖欠工程款,分包商扬言罢工。某商事调解中心派出双语调解员赴非实地调查,促成第三方检测机构重新评估,双方接受分期付款方案,避免了中资企业被列入黑名单的风险。

据世界银行统计,跨境商事纠纷平均诉讼周期长达3-5年,成本高达争议金额的30%-50%。而商事调解程序通常可在数月内解决,以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为例,服务费仅为诉讼收取比例的一半。此外,当事人在专业第三方协助下,明确自身利益点,选择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种解决方式更有利于维持贸易关系,促进贸易往来与合作。

平均处理周期2-6个月,远快于国际诉讼或仲裁;所需费用约为仲裁的三分之一;70%以上的当事方在调解后保持商业合作……秉承着“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和务实高效的实践成果,近年来,在中国,商事调解正成为跨境纠纷解决的“润滑剂”。

上海赵律师刚刚结束一宗中非矿业投资调解案,涉案金额3亿多,她感慨道,“调解员擅长找到‘多赢点’,既解决支付危机,又保障供应链稳定。”

“在调解中,我们的调解员更倾向于促进和解,而非被动裁判,这正是东方智慧的核心。”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专家委员陈虹睿坦言。

从古丝绸之路的“茶马互市”到今天的“调解协议跨境执行”;从“一带一路”沿线的调解中心建设到国际调解院在香港诞生;从“深圳市跨境电商行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成立到支持中英双语视频调解和区块链存证的“粤调解APP”在广东上线……通过“和合”实现“多赢”,中国正通过规则衔接、机构拓展和科技赋能,为全球商事纠纷提供“东方方案”。

而在陕西,国家战略正在与基层实践紧密相连,省级层面推动“陕西调解”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结出的硕果。陕西省委、省政府将商事调解试点列入2025年重点改革工作。省委赵一德书记认为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商事领域的具体实践”,并指示“要作为陕西的一个品牌来抓”。

深根于国际商事调解多年,陕西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将实践经验,凝结成保障“一带一路”物流畅通、贸易繁荣的宝贵财富,共同织密这张覆盖全球的“和合之网”。

         从三秦大地的调解室,到国际治理的谈判桌,当国际调解院的穹顶大厅回荡起“共商共建共享”的宣言,世界看见了一种可能:争端解决不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而是寻找最大同心圆的艺术。


         如今,中国商事调解这棵根植“和合”沃土的东方嘉木,已亭亭如盖,它并未满足于荫蔽一隅,其志在疏通五洲商脉,当全球经济因对抗而“板结”,中国正以“和合”为耒,破土开新路。





受托守正 · 允中促和

服务功能强大、市场认可度高的一流的商事调解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