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来自4名西北政法大学暑假见习生的见习笔记

发布时间:2025-09-04

        作为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的大二学生,在这个夏天之前,我们还不知道商事调解是什么。这个暑假,我们四人有幸走进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分别扎根秘书处、法院工作站等不同岗位,亲身体验了调解工作的每一环。这段充满收获的见习时光里,每个人都攒了满肚子心得——既有手忙脚乱的小插曲,也有豁然开朗的小惊喜。下面,我们以职场“小小鸟”的视角,聊聊我们眼里不一样的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


秘书处的“小帮手”,解锁职场初体验

        我叫王佳音,我的实习阵地在秘书处,日常主打一个“哪里需要往哪搬”——一会儿帮着筹备会议,一会儿整理面试人员信息。我帮忙核对简历时发现,单这一岗位就收到数十份申请,面试更是分“初筛-专业笔试-多轮面谈”三关,每一轮都有详细评分标准,足见正和对人才选拔的严谨与负责。更暖心的是人性化考量:面试后老师会主动询问应聘者住所,尽量将岗位就近分配到法院工作站。

        期间恰逢正和发起成立“秦商总会法律服务委员会”,我负责会务筹备的相关工作——从确认专家行程到细化议程流程,从核对资料到布置会场。在现场,参会人员既有行业法律专家,也有企业代表,会议资料里详细规划了“如何通过商事调解对接企业需求”“怎样为秦商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这种主动搭建行业服务平台、提前布局企业需求的超前意识,让我明白“高大上”的会议背后,是正和对“服务企业”的深度思考。

        此外,我还参与了企业劳动合同信息整理,有时会跟随老师旁听面试。课堂上学过的劳动法知识,曾是书本里的条文,而在整理合同、观察面试沟通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这些知识如何落地:比如合同条款要兼顾合规与实操,面试中对劳动权益的沟通要清晰明确。这种“理论照进现实”的体验,让我对中心服务企业的细致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慢慢养成了细心负责的工作习惯。

法院工作站的“整理师”,发现“卷宗”里的大学问

        我叫徐境晗,六周实习,我基本泡在中心驻未央法院的工作站,每天和卷宗“打交道”。一开始我心里还嘀咕:“不就是把纸订好归档吗?这有啥难的?”结果第一天就被“上了一课”——一份卷宗里,证据、笔录、调解书要按时间顺序排,页码要标得清清楚楚,连骑缝章的位置都不能歪。纸质卷还要扫描成电子卷,每个文件的命名都要统一格式。

        更重要的是,卷宗整理还藏着“保密关”:所有卷宗都标有保密,整理前要签《保密承诺书》,而且不能带手机,纸质卷存放在带密码的保密柜,电子卷设置了“仅授权人员可查看”的权限;哪怕是调阅去年的归档卷宗,都要填写申请单、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才能调取。这让我明白:卷宗是调解工作的“生命线”——它不仅记录着案件的完整过程,更是对当事人权益的守护

        一份规范的卷宗,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需要按逻辑分类、编号、排序,既要方便当下归档,更要为未来检索节省时间。比如日后复盘案件、回应当事人问询时,能快速定位关键信息,就是卷宗整理的价值所在。有次同事要找去年某个调解案的材料,我按之前整理的分类,10秒钟就翻到了——那一刻我超得意。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对卷宗管理的严格,本质上是对“效率”与“安全”的双重重视,每一次认真整理,都是在为后续的调解工作“减负”,让专业服务更可靠。


综合事务“多面手”,在实践里刷新认知



我叫徐梦楠,我的实习像是闯关游戏,岗位偏向综合事务,既要协助秘书处处理行政工作,也要参与法院卷宗整理与会议筹备,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调解中心工作的多个维度,也看到了正和更多背后的细节。

处理日常事务时,我熟练了办公软件操作,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提升;我常需要对接企业与法院,比如协助申请人企业提交调解材料、跟法院确认案件进度。有次一家制造业企业想通过调解解决货款纠纷,却不清楚需要准备哪些证据,带教老师让我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整理了一份“证据清单”,从合同到送货单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让我发现,正和的秘书工作不是“机械传话”,而是会根据行业特性提供适配服务,帮企业少走弯路。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法律文书时,我学会了从当事人提供的证据里筛选有效信息,这让我对“法律实务的灵活性”有了新认知。我更体会到正和对“规范严谨”的极致要求:老师会拿着我写的初稿逐字修改,涉及付款金额、期限的条款要和证据一一对应,连标点符号都不能出错。老师说“法律文书是当事人权益的‘保障书’,差一个字都可能让当事人吃亏”,有次我漏写了调解协议里的“逾期付款违约金条款”,老师当场指出:“这不仅是疏忽,更是对当事人不负责任。”这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整理法院卷宗的过程中,我完整了解了诉讼和商事调解的流程细节,对“程序严谨性”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课堂;而参与调研报告的资料收集工作时,我第一次接触到商事调解的前沿,这些经历让我逐渐明白:商事调解的价值,不仅是解决纠纷,还能化解潜在的矛盾,治人于未病,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更清晰。



综合事务“多面手”,在实践里刷新认知

我叫戚晓炜,在秘书处的日常,主要是整理员工档案、处理电子卷宗,偶尔还会去法院搭把手。刚开始整理档案时,我总怕把文件放错格子,像在给每个文件“找家”,生怕哪个“小家伙”迷路。后来我慢慢摸清了档案分类的逻辑——分类合理、摆放有序的档案,不仅调取方便,还能避免文件遗漏。

偶尔去法院帮忙时,我还发现了正和的隐形优势,听到了很多当事人的表扬和认可。但最让我有收获的,是对“商事调解”的认知。在带教老师的讲解与日常工作观察中,我第一次系统了解到这种纠纷解决途径的优势:它的服务费是法院一审诉讼费的一半,调解不成还能退,能大大减少当事人的经济支出;走完调解流程,通过司法确认,调解协议还能拥有法律效力。对原告来说,它缩短了诉讼流程,比如一般诉讼要3-6个月,调解可能1个月就能解决,节省了时间;对被告而言,还能和原告协商分期付款,避免了一次性付款的压力,减少了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

我注意到一家小微企业通过正和调解,不仅诉讼费省了5000多,还和合作方达成了“分3期付款”的协议,避免了资金链断裂——这就是正和“便捷、经济”价值的真实写照。这段经历,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商事调解的魅力,也看到了正和在“为企业减负”上的用心。


        回头再看这段实习,我们不仅从“课本党”变成了“实践派”,更看到了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的“可爱之处”——它不搞花里胡哨的宣传,而是把“专业”藏在每一份整齐的卷宗里,每一次贴心的企业服务里,每一个高效的流程里。这种“于细节处见专业”的氛围,或许就是商事调解的独特魅力。能在这里实习,真的太棒啦!

受托守正 · 允中促和

服务功能强大、市场认可度高的一流的商事调解机构